2022年伊始,铺天盖地的新闻、权威机构报告以及房产专家的言论都指向一个结论:房价要跌了。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房价已从去年上半年峰值的1.1万元/平方米跌至9500元/平方米,跌幅超过15%。更令人震惊的是,郑州、天津、石家庄、济南、武汉、太原等省会城市的房价甚至回落至3年前,甚至5年前的水平。
然而,许多购房者却疑惑不解:媒体上房价跌声一片,但亲临售楼处,却发现开发商并未降价,甚至有些楼盘还小幅上调了价格。这究竟是为何?业内人士对此解读,主要原因如下:
一、 销售策略与购房者心理: 售楼处销售人员深谙“买涨不买跌”的购房者心理。主动降价意味着销售困境,因此,他们通常会报出较高的价格,并营造“即将售罄”、“房价坚挺”的假象,以此诱导购房者尽快下单。
展开剩余55%二、 潜在的维权风险: 一旦降价,开发商面临老业主维权的风险,他们可能要求补偿差价或全额退款,这将严重影响楼盘的销售和开发商的声誉。因此,在未探知购房者真实购买意愿前,销售人员通常不会轻易让利降价。
三、 报价与成交价的差异: 售楼处报价往往高于实际成交价。精明的购房者会与销售人员讨价还价,最终以低于报价的价格成交。媒体和权威机构的数据通常基于实际成交价统计,而非开发商的初始报价。
四、 新房与二手房价格的差异及政策影响: 网络上公布的房价数据主要涵盖新房和二手房。二手房价格更能真实反映市场行情,因此更受关注。而新房价格受限跌令等政策影响较大,难以完全体现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状况。因此,购房者看到的网络二手房价格波动与售楼处的新房价格之间存在差异,造成房价“没怎么跌”的错觉。实际上,新房价格也在下跌,只是跌幅不如二手房显著。
总而言之,媒体报道与实际售楼处报价之间的差异,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非房价下跌的新闻是虚假信息。 购房者需理性看待市场信息,切勿被表象迷惑,多方了解,谨慎决策。
"
发布于:贵州省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