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变动——八大军区司令员互换岗位。这次调动不仅是对军事力量的调整,更是对整个军队高层格局的一次洗牌。当时,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被调到广州军区接替丁盛,而丁盛则从广州调往南京。许世友准备收拾行李前往机场时,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曾经答应去看望南京长江大桥的守桥官兵,然而一直因为工作忙碌而未能实现这个约定。此刻,他觉得不能再拖延,决定马上去大桥一趟,亲自落实这件事。这一举动看似微小,但却让人看到了许世友对基层士兵的关心,也折射出他做事讲究信用、责任心强的个性。
从贫寒少年到铁血将军
许世友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05年2月28日,他出生在湖北麻城(后来划归河南新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境贫寒,许世友的童年常常是以挨饿为伴。由于身体结实,父母决定将他送到嵩山少林寺学武。少林寺的岁月并不轻松,许世友不仅练就了一身硬功夫,还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尽管如此,家里经济状况始终难以支撑他长时间留在寺中,他最终在八年后回到家乡,改名“世友”,寓意着广交天下朋友,表达了他开阔胸怀的理想。
展开剩余57%回乡后,许世友很快参军,起初在吴佩孚的部队里混日子,随后进入了国民革命军,担任了连长。不过,他对军阀们的腐化作风深感不满,1926年他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黄麻起义。从此,他的革命生涯开启。在鄂豫皖苏区,他参与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成为了敢死队的队长。1932年,26岁的他便升任红四方面军团长,三年后更晋升为军长,凭借着真刀实枪拼出来的战绩,带领着几千人的队伍屡立战功。
长征期间,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三过草地,忍受了极大的艰苦。然而在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虽然受到中央与张国焘分歧的牵连,许世友始终未曾动摇。他带领部队硬是杀出了一条生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担任了129师386旅副旅长和胶东军区司令员,带领队伍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尤其是在胶东地区,他精心组织抵抗,解放了烟台、平度等地,并巩固了胶东根据地的稳定。
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在华东野战军担任第九纵队司令员,参与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1948年济南战役,许世友一举突破了坚固的济南防线,成为战役中的亮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曾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后又担任副总参谋长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